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机械化原盐采收

机械化原盐采收

发布时间:2022-10-10 点击:85次

茶卡盐湖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是位于乌兰县茶卡镇附近的开云体育官方网站一个盐湖。“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需要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建国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经实现了船采、船运、洗涤、加工机械化,生产的原盐、再生盐、洗涤盐、粉洗盐、加碘盐、营养加锌盐等产品畅销全国。茶卡盐厂每年生产的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2003年,企业采用了船采船运工艺,使盐湖的开采工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游客在此既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味道与食盐略有不同。湖面上现代化大型采盐船游弋作业。湖畔,小火车来往奔驰,盐砣似雪山般矗立,展示着柴木盐湖的迷人风光和博大富有。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

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1

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

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香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

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

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盐湖的形成是由于灾难或地壳运动,青藏高原从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茶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

游客在此既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味道与食盐略有不同。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白天可以看到在这些河面上形成的海市蜃楼。这些由阳光经水汽折射形成的奇观,有的是房屋,牛群,甚至如羊群在湖面上游泳。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2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希望你在这里玩的开心,谢谢。

茶卡盐湖,在青海的茶卡镇里。茶卡在藏语里是“盐”的意思,传说在大旱的时候,西王母让一万名仙女去看剩下的一点水,旱期过后,一万名仙女日夜看守的汗水,形成了盐的结晶,这里就叫茶卡了。

天空之镜,就是因为这里在高原,天空不仅离地面近,天空很蓝,云很多,而且茶卡盐湖水很清,天空和云映在水里,你看了就会以为这里是一面镜子,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天空之镜。在这里,你可以清楚地从水中看到盐的结晶,像水晶一样,十分透亮、美丽。

这里的盐,不仅可以供很多人使用,还有很多盐湖被列为景区。其中最美的一个景区,这里的盐主要做成工艺品,让游客选择,这个创意给茶卡镇戴上了一个美丽的花环。

今天的茶卡盐湖之旅到此结束,感谢来这里的您,青海更多的景点在等着你的到来,欢迎下次再来,再见。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3

茶卡盐湖地处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盐湖也叫茶卡,“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它夹在祁连山支脉和昆仑山支脉之间,湖面海拔3100米,东西长15.8公里,南北宽9.2公里,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古往今来,茶卡盐湖就因盛产“大青盐”而久负盛名。早在西汉时期,这里的羌人就采盐换物,清代官方还在这里设立了盐局,历史上的“青盐”在西北地区名闻遐迩,主要指的就是这里的盐。而今,这里则以绝妙的风光吸引着各路游人纷至沓来。

一、开发的有利条件

A.独特的自然风光

茶卡盐湖造就了一个奇观:水上漂茶。与其它盐湖不同,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由于茶卡盐湖大量的湖盐类沉积矿物结晶析出并结成数米厚的“盐板”,而其上又铺着一层几毫米厚的水,因此远远望去,站在盐板上的人便好似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倒影清晰可见。然后坐着世界上最窄的小火车,缓缓通往湖心,空旷的盐湖,矗立的神奇的盐雕,直直的铁路,歪歪扭扭的电线杆,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妙感。因而得名“中国的天空之境”。

B.便利的地理交通

茶卡盐湖地处柴达木东部边缘的乌兰县茶卡镇,东距青海省会西宁300公里,离国家级风景区青海湖鸟岛100公里,是种羊场、青海湖三日游的必经之地。盐湖紧靠青藏、青新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游客到茶卡盐湖可选择自驾、乘坐专线大巴等多种交通方式。西可以直达敦煌和拉萨。青藏公路又是目前我国唯一允许外国人自由进出西藏的旅游线,大多数外国游客在此观光后西行。

C.独特的人文优势

处于青海的茶卡盐湖自然拥有着令无数人神往的藏族文化,独特的建筑、传统的藏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节日、婚礼、丧葬方式都透露着神秘、独特的吸引力。

二、实际开发情况及不足

在实际的开发中,当地旅游部门可谓是将茶卡盐湖的各方面资源都极大程度地开发出来了。盐湖旅游业自1980年开发以来,吸引着众多内地和欧美、东南亚、日本及港澳台游客。随着茶卡盐湖采、制盐工艺流程的不断完善,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不过茶卡盐湖的景区规划不尽合理,当地在旅游开发初期未料想到如今茶卡盐湖备受热捧,并未建造足够多的基础设施也未考虑生态环境的最大承受能力。经过3年的沉寂之后,茶卡盐湖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游客数量迅速上涨,呈翻番趋势。游客爆棚让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景区还是有点措手不及,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地旅游部门不得不从上级单位抽调了30名员工协助景区管理和服务。因为起步晚,基础设施还未跟上,接纳能力有限,游客数量的增多已然超过了其原本的容纳量。在旅游旺季,当地大小宾馆饭店里游客成群结队,饭点时饭店几乎座无虚席。“全镇包含家庭宾馆才有1000个床位,面对数以万计的游客,实在应接不暇。因为无法入住,游客往往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这导致人流集中入湖,给景区造成过大压力。”青海盐湖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建刚说。随着游客的增多,环境破坏愈来愈严重。客观上,茶卡盐湖地势低洼四面环山,生态受到破坏夏秋季山洪暴发,大量的洪水夹杂着大量的泥土、杂草、牛羊粪便顺流而下沉积在湖中,既污染了资源,又影响了周边环境。另外盐湖为露天矿床,湖面辽阔、周边环境复杂,偷挖、私自贩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加大了盐湖保护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破坏。主观上,由于近年来茶卡盐湖旅游人数爆增,而景区起步晚,基础设施还未跟上,接纳能力有限,高峰时期,游客一拥而上、一呼百应。下湖拍照、踩踏,阻碍了盐湖卤水结晶,由此出现了黑泥。宾馆应接不暇。游客无法入住,来去匆匆,导致游客不能集中入湖,给景区造成过大负担,造成环境破坏。同时,景区为了扩大盐湖容量,开发规模扩大,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加大,而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湖水补给不及时等原因直接影响盐湖水质和盐资源质量。

三、对景区开发的建议

强烈建议,景区切实做好盐湖周边地区的植被保护工作,在盐湖四周大面积推广人工种草和退牧还林项目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引导牧民按照草原实际承载量严格控制牛羊数量,调整结构,科学养畜,巩固水土。需要当地领导干部自觉把环保纳入企业经营工作的议事日程,严格控制人流量,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改进生产工艺。

四、值得夸赞

令人欣慰的是,景区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开发的不足,并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青海盐业股份有限公司茶卡制盐分公司总经理李天兵说“盐业需坚持适度开发,过度的开采会造成盐湖退化,湖的面积可能会缩小,盐湖边的滩涂面积会增大,影响‘天空之镜’的效果。按照公司今后的规划,我们将控制开采规模,给盐湖一个休养生息、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周期,留住这美丽的风景。”

而针对超过如今景区承受能力的过多的旅游行为。青海盐湖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已完成规划,计划投入巨资,与当地政府打造高原旅游名镇,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初步规划扩建停车场,修建入湖栈道,将现有大门建成集售票、检票、警务和医疗等为一体的地标性建筑,并在湖边区域新建观星营地、帐篷营地,满足摄影爱好者拍摄星空和住宿的需求,同时修建地下管网和排污工程,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永久地留住‘天空之镜’是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鲁建刚说。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4

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沿,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裕而漂亮的天然盐湖。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显著受香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相称于杭州西湖的十多少倍,干季湖水面积显明减少。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个别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节令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幻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资,使盐晶呈青玄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能够从下面捞取自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从新结晶成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异景等,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长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代。《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录:“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四周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商业,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出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由一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种类,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给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域,受到人勉泛欢送。盐湖的形成是因为灾害或地壳活动,青藏高原从前是大陆的一局部,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成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高地带形成了很多盐湖跟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简直无限无尽,由于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茶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游客在此既可欣赏盐湖景色,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功课,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滋味与食盐略有不同。假如你足够荣幸的话,白天可以看到在这些河面上构成的空中楼阁。这些由阳光经水汽折射造成的奇观,有的是屋宇,牛群,甚至如羊群在湖面上游泳。

青海茶卡盐湖导游词5

水映天,天接地,人在湖间走,宛如画中游,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天空之境,茶卡盐湖,今天有我带领大家游览,大家可以叫我小妤。

茶卡盐湖,与青海湖,塔尔寺,孟达天池齐名,称青海四景,被评为人生必去的5个地方。

茶卡盐池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池。“茶卡”是藏语,意为盐池,茶卡盐湖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当地羌族人就已经知道采盐食用。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需要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茶卡盐湖是天然结晶盐湖,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所以称“青盐”。其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这里的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

茶卡盐湖气候温凉,干旱少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湖面海拔3100米,呈椭圆形,雨季时总面积可达105平方千米。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而盐湖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青藏高原曾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一些海水留在了低洼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

放眼望去整个盐湖就像一片白色的海洋,脱下鞋子,漫步在盐滩上就会感受到像细沙一样盐,非常舒服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醇香的盐味,来到茶卡盐湖,一定要走一走那条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铁轨。空旷的盐湖,笔直的两条铁轨,让人心旷神怡。仿佛会忘记一切烦恼。

而我们两旁的每一座盐雕都是都是茶卡盐湖的“守卫者”,每一座盐雕都在诉说着一个沧桑而又美丽的故事... .或是神话传说,或是英雄事迹,每一座都演绎着不同的风情... ...而现在一切美丽的景色只属于你... ...

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下面大家就可以自行游览了,当然也一定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谢谢大家,祝大家旅行愉快哦。

青海“四大景”之一的茶卡盐湖值得一去吗?

青海茶卡盐湖与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被广大的旅行者们称为中国“天空之镜”。《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认为茶卡盐湖是“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因此,青海茶卡盐湖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茶卡盐湖在哪儿?

茶卡盐湖,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茶卡”是藏语,意思就是产盐的池子。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湖西面,车程约100公里,盐湖呈椭圆形,长15公里,宽9公里,海拔3100米。那里气候温凉,干旱少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茶卡盐湖最初就是一个盐矿,是中国首家绿色食用盐生产基地。盐湖产的盐人们习惯称其为大青盐。大青盐品质很好,除工业和加工食用外,还可入药,有保健作用。

茶卡盐湖的四周被雪山环绕。湖中是厚厚的晶体原盐,没有杂质,洁白如雪,在晶体盐表层,会有一层博博的卤水覆盖着,平静的湖面就像一面雪白的镜子,反射出美丽的蓝天白云,产生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湖天美景,被誉为“中国天空之镜”。

自从“中国的天空之镜”在网络上被爆炒后,茶卡盐湖就从苍凉荒芜的“丑小鸭”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白天鹅”,一飞冲天,成为与青海湖比肩的金色旅游名片,成为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新型景区。瞬间爆红茶卡盐湖,火得一塌糊涂。

游人们漫步湖面的盐水中如行走云端之上,仿佛翱翔梦中天堂。

游人们来茶卡盐湖可体验哪些可圈可点的景点呢?

乘坐小火车。小火车是过去运盐的工具,跟煤矿的矿车一个作用。现在的小火车成了游人们观景的一种体验方式了。小火车的终点在天空之镜广场,途中可以欣赏到盐湖大道、盐湖湿地、盐工礼堂、盐雕群等景观。

观光塔。观光塔高30米,由两部钢结构楼梯及一部观光电梯组成,塔架敞开式,塔顶为露天观景平台,可同时容纳 90人在顶层观光。站在平台上,整个景区尽收眼底,并可远眺望到核心游览区的风光。

我爱茶卡观光平台。平台位于小火车铁轨的东侧,全长180米,从空中俯瞰为CAKA的造型,映衬着茶卡盐湖水映天、天接地的"天空之镜”绝美景色,是茶卡盐湖最新的网红打卡点。

天空之镜广场。人在湖中走,宛若画中游,天空之镜广场是茶卡盐湖景区的核心游览区,里面有观景平台、穆瑶洛桑玛女神像、祭湖敖包、卤水体验区及成吉思汗等大型盐雕群,展现的是独具特色的盐湖景观和盐文化。

游船码头。湖区新开了一条旅游航道,与原来工业采盐航道合并。游客乘坐游船航行在卤水人工运河上可欣赏到机械化采盐的场景,感受茶卡盐湖盐业开采的沧桑巨变。但坐船的游人相比小火车要少一些。

到茶卡盐湖旅游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人们到茶卡盐湖旅游与其它地方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来这里,终极目标是要带回去一些永远留存的东西,那就是照片。在别的景区,游人受拍的是景物,而在茶卡,大都是要为自己拍大片。因此,当你一踏入茶卡,给你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满湖的红裙子。

怎么才能拍出最好的照片呢?

一定要远,进入湖心,越远人越少,才不会有人闯入你的镜头。

一定要要定住,脚不要动。茶卡最美的就是倒影,拍摄的时候不要频繁走动,要保持水面的平静,脚一动倒影呵呵了,就没那种美感了,而且过多的走动会让湖水变得浑浊。

最后,就是时机问题。

茶卡盐湖的美景太诱人的。但网上吐槽的人占了大多数。不来后悔,来了更后悔。只有少部分人大呼过瘾。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要喷呢?那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感受到茶卡的美景。

为什么?

时机不对。到茶卡的最佳时间应是每年的5至9月,这几个月是茶卡盐湖的丰水季节,湖面上才会有水。湖上要是没水,还会有你的倒影吗?

月份对了,还要看日子。什么日子?晴天。如果阴天去盐湖,景色就会大打折扣了。假如再遇上雨天,你就更加悲催了。

所以,到茶卡盐湖旅游,运气是很重要的。

遇上晴天就OK了吗?不是的,早晨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才是最佳拍照时间哦!

“有那么一瞬间,你甚至会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湖,哪个是真实的世界,哪个是水中的幻影。”这句话,是人们最爱引用的。

中国古代的盐场是怎么回事

自古以来,我国海盐生产都是以海水为原料,实行海滩晒盐。但海滩晒盐这种生产方式占地面积大,生产周期长,产量不高,效益较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海岸滩涂养殖风靡南北,海盐生产受到挑战。

山东莱州湾盐区是我国及世界上利用该类地下卤水资源最早的地区,已有千年历史,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自发开采阶段。除了1957年在寿光羊口盐场做过小面积浅层勘探外,只有盐务部门研究过地下卤水制盐技术问题,没有做过地质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沿海经济大发展,原盐供不应求。原来利用低浓度海水为原料的海滩晒盐,总是要依靠扩大盐田面积才能增加产量,但这必然受到了滩涂面积的制约。而老盐田技术改造投资大,见效慢,效率低,也不适应发展需要。

因此,盐业大发展的道路转向优越性显著的“井滩晒盐”。

(1)长芦盐区:长芦盐区的盐场主要分布在乐亭、滦南、唐海、汉沽、塘沽、黄骅、海兴等县区内。其生产规模(包括盐田面积、原盐生产能力和盐业产值等)占全国海盐的25%~35%。1988年原盐产量为415万吨,占渤海区海盐产量的50.2%。从长芦盐区的开发现状看,天津滨海的塘沽、汉沽等盐场扩大的余地不大,随着城镇、港口工业的发展,还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但黄骅、南堡、大清河等盐场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2)辽东湾盐区:辽东湾盐区有复州湾、营口、金州、锦州和旅顺5大盐场,其盐田面积和原盐生产能力占辽宁盐区的70%以上,1988年原盐产量达205.7万吨,产值达2.8亿元。

(3)莱州湾盐区:该区是山东省海盐的主要产地,包括烟台、潍坊、东营、惠民的17个盐场,盐田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1988年海盐生产量为293.9万吨。莱州湾盐区从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来看,在国内各盐区中处于先进地位,主要盐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高达 73吨/公顷,列北方各海盐区单产之首。

(4)淮盐产区:因淮河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江苏盐场分布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的海岸带上,跨越连云港、盐城、淮阴、南通4市的13个县、区,占地653平方公里。江苏海岸带有全国最为广阔的沿海滩涂,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海盐生产。

盐的原料来源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做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做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做井盐;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泛称矿盐)。

历代所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 四川井盐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要早八百多年。《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等著作皆称其为 “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

古时的人并不将天然盐看作是盐,而是称之为卤。古代人工最早采制的盐,可能是海盐。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宿沙氏开创用海水煮盐,史称“宿沙作煮盐”。宿沙氏其人,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实际上用海水煮盐,应当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出来的。也许宿沙氏将煮盐的方法提升推广,后人也就将采制海盐的发明权归到了他的头上。

湖盐又称池盐,内陆的盐湖,由于受干燥气候影响,能够自然生成结晶盐。历史上古老的河东盐池,就是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自然生成食盐,史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河东盐池很早就出现在史籍的记载中,盐池采盐的历史也许并不比海盐晚。

现在青海省境内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即盛产这种池盐。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晋人王著《洛都赋》云,“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成之自然”,是说池盐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东盐池地处黄河流域,可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应当很早就接触到这种天然池盐。

现在很难确定池盐与海盐的发现及食用孰先孰后,因为海盐也可由滞存浅滩的海水经风吹日晒,因蒸发作用而自然结晶生成。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也会很早发现并食用这种自然结晶生成的天然海盐。

自然生成的池盐和海盐,以及露出地表的岩盐,自然溢流外泄的盐泉和随地可得的土盐,只要在生成这些天然盐的地域内有人类活动,先民总会或迟或早发现它。只是由于时代久远,也就不易判定池盐与海盐发现的时序先后。

井盐出现也许稍晚一些,依文献记述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华阳国志》说是知天文地理、识水脉的李冰发明了盐井开凿技术。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凿出了盐井。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盐井画像砖,形象地再现了古代井盐生产。

中国古代的海盐、湖盐、井盐,大体都是取卤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风吹日晒,水分蒸发后便能得到盐。

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崂山青盐迟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盐民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

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到了清末,海盐各产区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逐渐完善起来。那些沿海岸线架设的燃烧了几千年的烧锅煎盐设备,自然成了历史的陈迹。

在南方如海南岛地区,阳光充足,是晒盐理想的场所。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在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

井矿盐的生产分为采卤和制盐两个环节,古代提取天然卤法的方法多为提捞法,现代则有气举法、抽油采卤法、自喷采卤等方法。在岩盐型矿区大多采用钻井水溶开采方法,有的采用单井对流法,有的采用双井水力压裂法。古代井盐制盐采用煎法,与海盐煎法相似。

湖盐分为原生盐和再生盐,主要采用采掘法或滩晒法生产。有些盐湖经过长期蒸发,氯化钠沉淀湖底,如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历经数千万年变化形成了干湖,盐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经过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盐生产采用滩晒法的历史悠久,与海盐早期生产工艺不同。

海陆取卤,日晒火煎,煮海熬波,卤水成盐。让人颇费思索的是,煎盐那样费力,历史上却一直在采用这个方法。在西南有的井盐区因为煎盐,将周围的树木砍伐光了,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最后也使得盐井因缺乏燃料而停产。当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盐产区光照少,盐工们不可能想到让太阳来晒盐。不过东部海盐产区并不缺少光照,但晒盐开始的时间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倒是池盐的晒盐技术出现很早,发展也很成熟。

四川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投资,浅者以千两计,深者以万两计,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不见功者。经营井灶的企业主,大多数凑资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资力雄厚。在富荣产区例如:自贡投资者(称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称客井)和“子孙井”之分。道光朝以前多为“年限井”,即凿井成功后,投资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届期将井及其设施全部无偿地交还地主;“子孙井”在开凿成功后,由投资者与地主长期共同拥有所有权。随着凿井技术的提高,井深相应增加,投资者付出的垫支资本数额持续上升,改变了股份结构中投资者与地主原来分占的比率,“年限井”逐步过渡为“子孙井”。一般情况下,地主在井成投产后,占有股份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称“主日份”、“地脉日份”或“地脉锅口”;其余大部股权归投资者所有,称“工本日份”,“客日份”或“开锅水份”;在有承首人(集资凿井的发起人或组织者)的情况下,还需从地脉日份或锅口中拨出部分股份,作为给承首人的报酬,称“乾日份”、“团首日份”或“开锅水份”。

矿盐沉淀在地下成千上万年,古代工业不发达,污染少,所以矿盐的纯度好,杂质少。而海盐来自于大海,人类的污染也殃及海洋,其纯度不及矿盐。从地层中开采盐硔,通过炼制成盐,叫做岩盐,也叫石盐、矿盐。产岩盐的地方,就是古代海底经......兼产之地元永等7处。西藏乌兰达布逊山所产为紫色岩盐。史书有关岩盐的记载不多,《北史·西域传》说:“高昌有白盐,其形如玉粱。”即指新疆所产之岩盐。

太阳能晒干了海水后产生了结晶的海盐,经过了6亿年的地质挤压与地下高温作用,将地底的矿物与海盐结合形成了“盐的化石”——矿盐。矿盐可以说没有任何污染,是三种盐(矿盐,海盐,食盐)里最清洁、最绿色的盐。”

井矿盐是如何开采出来、并制作成食盐的呢?由于盐矿都深埋在地下280米到500米的地方,因此要先钻井,到达盐矿的位置后,利用管子注水下去,将盐矿溶解变成卤水,再将卤水抽进制盐装置,进行一系列蒸发、干燥等工序”,陆金华表示,简单地说,井矿盐的制作过程就是溶解、再结晶的过程,“整个过程比较简单,人为干涉环节很少,因此生产出来的盐环保、健康,不会有任何问题。

开凿井筒和地下巷道,通达矿层,使井下与地面构成完整的运输、通风等系统,从地下直接采出岩盐。矿井开拓方式有竖井、斜井和平硐3种。

旱采所得的岩盐,如品位高,可直接粉碎、筛分得到成品;如品位较低,则将矿石溶解成卤水,净化后再蒸发结晶成盐。

竖井开拓 利用直接与地面相通的竖井和相应的水平巷道采掘岩盐。对各种地质条件的岩盐矿床适应性较强。对倾斜角度较大、埋藏较深、围岩不够稳固、产量较大的矿床尤为适用。

斜井开拓 利用与地面直接相通的倾斜巷道和相通的水平巷道采掘岩盐,适于倾斜角度不大、埋藏较浅、围岩稳定的矿床。

平硐开采 利用与地面直接相通的水平巷道和上、下山道等进行采矿作业。适用于地形切割很深而陡峻,矿体一部分埋藏在水平侵蚀基准面以下的岩盐矿床。

盐湖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方法因资源情况而异:凡已形成石盐矿床并赋存丰富晶间卤水的盐湖,如中国和苏联的多数盐湖,主要是直接开采石盐;未形成石盐矿床或石盐沉积很少的盐湖,如美国犹他州的大盐湖、印度的桑巴尔盐湖、中国山西省的运城盐池等,需在湖边修筑盐田,引入湖中卤水,日晒成盐;无晶间卤水的干涸盐湖,如澳大利亚的马克利奥特湖,需注水溶制饱和卤水晒盐或直接开采原盐。其原理及操作与海盐基本相同,但盐湖卤水浓度较高,所需蒸发池面积相应地比海盐减少。

盐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如何开发利用

盐湖是咸水湖的一种,干旱地区含盐度很高的湖泊,导致盐湖形成需要一些条件,也有很多原因。下面我为大家介绍盐湖形成的自然原因,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盐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盐湖之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1)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在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湖泊的蒸发量往往超过湖泊的补给量,湖水不断浓缩,含盐量日渐增加,使水中各种元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状态,在湖滨和湖底形成了各种不同盐类的沉积矿床。例如海拔2600~3200米的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四周为绵延的山脉所屏障,又常年在中纬度西风环流影响之下,水汽的输送量和降水量都很稀少,空气干燥,是一个典型的内陆荒漠盆地。位于盆地东北缘的茶卡盐池,年降水量约210毫米,盆地中心的察尔汗盐湖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这里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盐湖的形成显然是十分有利的,因而在盆地内部分布了众多的盐湖。气候如极度干燥,终年无雨,或者降水稀少,亦是不利于盐湖的形成。例如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内部,沙丘绵亘,地表无径流产生,盐类呈分散状态,这些地区就难以形成盐湖。

(2)封闭的地形和一定的盐分与水量的补给。封闭的地形使流域内的径流向湖泊汇集,湖水不致外泄,盐分通过径流源源不断地从流域内向湖泊输送。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越来越咸,盐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盐湖。

在盐湖地区,常常可以看到环湖有一圈圈银白色的盐带,宛若戴在盐湖上的美丽项圈。这种自然现象,是盐类物质自流域向盐湖迁移的一个有力的证据。因为溶解于水体中的各种盐类从流域向盐湖的迁移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浓度不断增大,一旦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就会产生沉淀作用。但是由于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呈现出一定的沉淀顺序,从物质来源的上游到盐湖之间,各种盐类沉积物有明显的环带状分布规律。例如在昆仑山北麓的一些盐湖地区,靠近山区的地段为硼盐带,近湖地段为芒硝带,湖内则沉积有食盐和光卤石。 盐湖不仅可以形成于大陆,也可由海湾演变而成。浩瀚无垠的海洋,每升水中的平均含盐量为35克。如果海湾因沿岸带沙坝的逐渐发展、扩大而与海洋隔离,成为封闭状态,兼之气候干燥炎热,水体在强烈地蒸发作用下,盐度将不断增高,最后也会形成盐湖,产生各种盐类沉积。这种由海湾演变而成的盐湖,称为海成盐湖。中国近代的盐湖,均属于大陆盐湖。

盐湖的分布规律

从盐湖形成条件可以看出,盐湖具有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是世界上盐湖众多的国家之一。青海、新疆、西藏及内蒙古大于1平方千米面积的盐湖总共731个,其中,青海盐湖共31个,新疆101个,西藏221个,内蒙古378个。青海的盐湖,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这里有察尔汉、茶卡、达布逊、大柴旦、小柴旦等30多个盐湖,湖中含有近万种矿物和40余种化学成份的卤水,是中国无机盐工业的重要宝库。盐类形状十分奇特,有的象璀灿夺目的珍珠,有的象盛开的花朵,有的象水晶,有的角宝石,因此才有珍珠盐、玻璃盐、钟乳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蘑菇盐等许多美丽动人的名称。

青海的盐湖,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这里有察尔汗、茶卡、达布逊、大柴旦、小柴旦等30多个盐湖,湖中含有近万种矿物和40余种化学成份的卤水,是中国无机盐工业的重要宝库。盐类形状十分奇特,有的象璀璨夺目的珍珠,有的象盛开的花朵,有的象水晶,有的角宝石,因此才有珍珠盐、玻璃盐、钟乳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蘑菇盐等许多美丽动人的名称。 察尔汉盐湖是中国最大的盐湖,距格尔木市60多公里,青藏公路横穿此湖的32公里路面全用盐铺成,被称为“万丈盐铺”。茶卡盐湖,面积105平方公里,储盐量达4亿4千多万吨,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游客在此即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通向湖心区的小火车是深受游客欢迎的乘载工具。茶卡距西宁300公里,可乘坐去茶卡、鸟兰、德令哈等各个班次的长途汽车前往,茶卡盐厂可为游客的食宿提供方便。

外国的盐湖主要分布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潘帕斯草原北部。

盐湖的开发利用

中国对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开采的盐类来说,以食盐为主,其次是天然碱。

解池位于山西省中条山北侧的运城盆地,是一个东北-西南向的长条形湖泊,长约18公里,宽为1.5公里,面积近27.3平方公里,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盐湖。该湖系地堑式的构造湖,周围山体因断层作用而抬升,盆地则相对凹陷,在低洼处积水成湖。成湖之初湖泊本为淡水湖,后来在盆地干燥气候的影响下,经过第四纪历史时期的沧桑变迁,而演化成盐湖。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时,生息在滨湖地区的劳动人民就已开始利用湖水(卤水)晒盐,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风向、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与产盐的多寡有着密切关系,因而 总结 出“解池盐产必资南风,南风不时,盐即失利”的科学论断。解池南依中条山,当南来的气流越过中条山后形成了焚风,在下沉过程中有增温减湿的作用,使空气干燥,加速了湖水蒸发和盐类沉积。40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对盐湖的自然面貌能有如此科学的认识,真令人赞叹不已。

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池是中国开发历史悠久的另一个食盐湖,《汉书·地理志》中对此已有记载。唐代吉兰泰盐池又名温池,蒙语称察汗布鲁克池,面积120平方公里,所产盐质味佳,因表层混有淡红色尘砂,俗称红盐,亦名吉盐。清代以前,盐池所产之盐除供当地需要外,尚畅销于陕、甘及晋北一带。乾隆初年,红盐开始运销内地,因销路广开,陆运供不应求,到乾隆末又开黄河水运。吉盐以旧磴口为发运地,并设盐吏专管,最盛之时运盐船只络绎不绝,多达500余只,可见旧时吉兰泰盐池的开采已具相当的规模。

此外,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吉林等省区,也都有一些开发较早的食盐湖,如扎布耶茶卡、茶卡盐池、雅布赖盐池等。

历史时期除开采食盐外,对天然碱、硼砂也有开采。如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白彦淖、哈马台、察汗淖等,就是有名的天然碱产地。西藏盐湖中的硼砂,早在公元6世纪时就已开采利用,直到公元1563年,其开采 方法 方传到欧洲,比中国晚1000年左右。

中国虽然盐湖数量多,矿种丰富,储量又大,然而在历史时期从事开采的盐湖却寥寥无几,且生产单调,主要是开采食盐和天然碱,采盐规模小、效率低,工人靠铁钻、铁铣、铁构和铁耙“四大件”从事生产,生产水平极低,原盐的外运亦主要靠人背畜驮。

新中国成立后,盐湖事业获得了新生。吉兰泰和茶卡等盐池,通过企业的改造和技术革新,扩大了生产规模,改善了生产条件,盐矿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1976年,中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盐场在吉兰泰盐池建成,从原盐的开采到分离、脱水、堆坨和加工除钙等主要生产工序,均实现了机械化。原盐的日产量已超过解放前的全年产量,湖盐的外运由汽车和火车等承担。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与吉林等省区又相继开发了一些新的盐湖矿床,并在盐湖地区建立起一批化工企业。1958年于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地区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以开采光卤石(钾、镁盐类),生产氯化钾和钾肥为主的化工厂。经过20多年的建设,化工厂的规模日益扩大,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钾肥原料供应基地。

盐湖的类型划分

依据湖水主要水化学成分分类,有碳酸盐型、硫酸盐型,也有氯化物型盐湖。

按盐类矿产种类划分,不仅有最为常见的石盐湖、芒硝湖和天然碱湖,也有石膏湖、钾镁盐湖、硼湖、锂湖,以及世界罕见的硝酸(钾)盐湖。

划分盐湖类型的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按盐湖卤水赋存状态分类。二是按盐湖的主要盐类沉积物分类;三是按卤水的化学成分分类。

按盐湖卤水赋存状态,盐湖可分为卤水湖、干盐湖和沙下湖。

卤水湖的特征是一年四季湖盆中都有表面卤水存在,而盐类沉积仅见于岸边或湖底某些部位;湖水在一年四季中有涨有落,但湖中总有自由表面卤水。

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在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裸露地表的干盐滩由于日晒和强烈蒸发,地下卤水析盐膨胀造成地表龟裂,更由于常年风吹、雨淋、日晒蒸发,形成了巨大的盐壳。察尔汗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

沙下湖是以全年内均无表面卤水为特征的一类盐湖。晶间卤水的水位远比干盐湖的埋藏深度大,并且因卤水很少跟外界交换,水位较为平稳,只有降水下渗或盐类自析才稍为引起水位的微小波动。沙下湖另一个直观的特点是在其盐类沉积的顶部往往有或厚或薄的浮土和流沙覆盖,全年均无地表径流的补给。

青藏地区的资源状况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我国高温地热资源量的80%。

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2004年我国启动了对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资源考察工作,为青藏铁路建成后沿线经济建设所需的能源提供资源保障。

从目前考察情况来看,青藏铁路沿线,自拉萨-尼木-羊八井-那曲-错纳湖-温泉一带,蕴藏有丰富的高温地热资源,目前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有20余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热田有12处,是西藏地热储量最集中的地带,这为将来铁路沿线客站供电及对沿线地区供电、供热提供了条件,并将有效改善和缓解藏中电网用电难的现状。

多吉院士指出,地热资源是目前全球倡导的绿色可再生的安全资源,具有技术成熟、利用方便等优势,它不受昼夜和季节变化的限制,不仅可供电、供热,还可以用于旅游、温泉保健、养殖热带鱼等,西藏地热资源开发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高原腹地藏北广大内陆湖泊中除食盐、芒硝外,硼砂和石膏的储量也名列我国前茅。唐古拉山的铁矿床具有工业价值。西藏境内的铬铁矿矿床,储量居全国之冠,规模可观、品位较富,亦具有较大的工业价值。

南北纵列的横断山区也拥有许多矿产资源,如昌都有一中型铁矿,江达有我国最大的斑岩铜矿床。丹巴云母储量丰富,是我国最大产地之一。康定一带有铅锌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岷江等沿河地区则以产沙金著称,淘沙金是当地群众的一种副业。

地处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有着储量巨大的多种矿藏。现已探明的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锂、碘、溴和石棉等矿的储量均占全国第一;天然碱、钙、芒硝及硼矿等的储量在全国也都名列前茅。

柴达木盆地是高原内陆沉积盆地,生油、储油条件好,目前已发现几十处油气田,并探明了大量油气贮藏构造。如尕斯库勒油田是一个压力大、产量高的油田。油田面积37平方公里,储量近5,000万吨,计划建设规模为年产90万吨。整个柴达木盆地累计石油地质储量3—5亿吨,天然气贮量89亿立方米。现已建成原油开采能力年产3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为年产20万吨。

盆地中的察尔汗盐湖是已发现的最大钾镁盐矿床,其中汇集了大约500多亿吨以氯化物为主的近代盐类沉积矿物质。已探明的储量是:氯化钾2亿吨、氯化镁19亿吨、氯化钠533亿吨。丰富的钾镁盐资源为建立大型盐化工基地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铁山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边缘,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铅锌矿床之一。现已探明铅锌储量270万吨,伴生有金、银、锡、锑、钼等多种贵重金属。铅锌矿石含铅品位高,氧化矿达9%以上,比一般矿高二倍多。锡铁山铅锌矿年产量为3万吨铅、4万吨锌,还有相当数量的黄金、白银及其它稀有金属。

茶卡盐湖(茶卡为蒙语,即盐海的意思),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缘,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以盛产“青盐”而闻名。茶卡盐湖已有200多年的开采历史,1949年产盐仅1200吨,现在已实现了生产和运输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年产原盐已达30万吨。

在西宁市大通县境内正在筹建我国规模最大的铝厂,建设规模为年产普通铝锭20万吨,将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能耗、控制污染,提高经济效益。青海铝厂的建设将有利于把高能耗生产从东北、华北地区向我国西部地区转移,它将充分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电资源,促进我国铝工业的发展,加速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冰雪覆盖的面积大,水向低流,丰富的冰雪融水自然能孕育出众多的大江大河。太阳能主要受二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年日照时数,二是空气稀薄度,空气越稀薄,对太阳光的削弱程度就越小。青藏高原空气稀薄这一点不言而喻,至于年日照时数,由于青藏高原纬度不高,降水量少而晴天数目占了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年日照时数自然多。另外太阳能资源与气温没有太必然的联系,比如海南,雨天多,太阳能资源远不及青藏高原

海拔较高,1000米左右;

地势相对平坦,没有障碍物;

地面多为草原,地势起伏小;

昼夜温差大,使得空气流动更加强烈。

以上原因使得青藏地区风力资源特别丰富。

神圣、神奇、神秘,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她所拥有的独特历史文化、浓郁民族风情、雄浑山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高原生态赋予了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除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横空出世的青藏铁路亦令人充满悬念。

据介绍,即将开行的青藏铁路旅游观光列车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卧车设有带洗浴设施的包房,餐车提供餐饮服务。观光车设有宽敞的玻璃、舒适的座椅,客车内部装饰既豪华现代,又充分展现青藏地区的民族风情,旅客可以尽情观赏沿线风光。

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该铁路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5年10月12日全线铺轨贯通,2006年7月1日将进行试运营。届时,青藏铁路将与1984年运营的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紧紧相连,构成一道跨越青藏高原的独特旅游风景线,青藏铁路开通后,宛如一条金色的纽带,把青藏高原上一个个神奇美丽的景观串连在一起。一个极具特色的青藏铁路精品旅游带将展现世人面前。青藏铁路沿线分布着青海湖、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那木错湖、布达拉宫等9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包括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察尔汗盐湖、玉珠峰、拉萨古城、八廓街等在内的23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以及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193处普通级旅游资源。

高原腹地藏北广大内陆湖泊中除食盐、芒硝外,硼砂和石膏的储量也名列我国前茅。唐古拉山的铁矿床具有工业价值。西藏境内的铬铁矿矿床,储量居全国之冠,规模可观、品位较富,亦具有较大的工业价值。

南北纵列的横断山区也拥有许多矿产资源,如昌都有一中型铁矿,江达有我国最大的斑岩铜矿床。丹巴云母储量丰富,是我国最大产地之一。康定一带有铅锌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岷江等沿河地区则以产沙金著称,淘沙金是当地群众的一种副业。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冰雪覆盖的面积大,水向低流,丰富的冰雪融水自然能孕育出众多的大江大河。太阳能主要受二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年日照时数,二是空气稀薄度,空气越稀薄,对太阳光的削弱程度就越小。青藏高原空气稀薄这一点不言而喻,至于年日照时数,由于青藏高原纬度不高,降水量少而晴天数目占了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年日照时数自然多。另外太阳能资源与气温没有太必然的联系,比如海南,雨天多,太阳能资源远不及青藏高原

海拔较高,1000米左右;

地势相对平坦,没有障碍物;

地面多为草原,地势起伏小;

昼夜温差大,使得空气流动更加强烈。

以上原因使得青藏地区风力资源特别丰富。

神圣、神奇、神秘,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她所拥有的独特历史文化、浓郁民族风情、雄浑山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高原生态赋予了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除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横空出世的青藏铁路亦令人充满悬念。

据介绍,即将开行的青藏铁路旅游观光列车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卧车设有带洗浴设施的包房,餐车提供餐饮服务。观光车设有宽敞的玻璃、舒适的座椅,客车内部装饰既豪华现代,又充分展现青藏地区的民族风情,旅客可以尽情观赏沿线风光。